大V说
2025-05-28
这两天,汽车股出现比较大的异常下跌,比亚迪股份、吉利汽车、零跑汽车等大跌8%~9%,长城汽车、赛力斯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跌幅。
传统车企还在为价格战焦头烂额时,比亚迪又启动了"智驾普及计划",“618百亿补贴”大促销活动,吉利、零跑、上汽等其他品牌相继跟进,汽车行业新一轮价格战已箭在弦上。
价格战还不是汽车股大跌最主要的原因,长城汽车魏总“汽车界的恒大已经存在了,只是还没爆雷。”的言论,才是真正的导火索。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坊间都直接把比亚迪对号入座,质疑比亚迪大促是因为资金链断流,大幅降价是要回笼资金。
比亚迪将成“车圈恒大”?
比亚迪被质疑为“车圈恒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负债率高企。根据2024年年报,比亚迪资产负债率高达74.64%,总负债从2020年的1366亿,暴涨到近6000亿!四年翻了4.4倍!
公司现金流情况也不容乐观,流动比例仅0.75,速动比例更是只有0.47,流动负债4960亿,流动资产3706亿。恒大当年爆雷,是长期高负债、高杠杆运转下,最终导致暴雷。
我们做投资的,最忌讳的就是人云亦云,不管是“阴谋论”还是其他目的,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被市场任何噪音干扰,一切以数据为准。
资产负债表里的细节
下面我们拆解一下比亚迪的资产负债表。
公司第一大资产是固定资产,2600亿占比33%,典型的重资产行业。第二大资产是1160亿的库存,占比15%,库存也是市场质疑的点之一。之后是1000亿的货币资金,600亿的应收、400亿的金融资产。
再看负债情况,第一大负债是2440亿的应付项目,占比42%,第二大是1450亿的其他应付,占比25%。
重资产行业的资本密集型特点,决定了高负债的必要性。像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等,通常买设备、建厂房和生产线安装等才是用钱的大头,这些投资的回收期又都很长,企业大部分都会去借钱投入,有时企业为了把握行业机会,特意提高负债率,以扩大生产规模,或者打通新市场。
就汽车行业来说,比亚迪的资产负债率并没有特别的偏离行业水平,2021年的资产负债率不到65%,2022年上升到75.4%,23年77.8%,24年74.6%,25年一季度70.7%。
行业爆发初期,企业的第一任务就是抢占市场!企业的最优策略就是扩张、扩张、扩张!因为窗口期有限,抓住行业的历史性机遇,就可能成为行业霸主!错过了,就只能成为时代的配角,最后被碾压、并购。
1960年代,丰田,本田、日产的年产量都差不多在100万辆左右,之后丰田疯狂扩张产能,到1980年代达到年产500万辆,彻底甩开对手,成为日本“霸主”。马斯克为了扩张产能,也曾把特斯拉推到破产边缘。
2021年正是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期,也是比亚迪的关键一年,公司新建常州、合肥、抚州等9大生产基地,资本开支达666亿,长期借款也从2021年的142亿激增至535亿,增幅277%,资产负债率从22年开始飙升。
对于比亚迪来说也是在赌,要是产能扩张后效果不好,或者碰上市场需求下滑,公司面临的偿债压力将是巨大的。
结果证明,他赌对了,抓住了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发展期,营收从2000亿一路暴涨到7770亿,利润从30亿暴涨到400亿,一举成为了全球新能源车的“霸主”。
高资产负债率的危害主要是高额的财务利息负担。按照公司2000亿银行贷款,平均4%的利率计算,每年就要给银行80亿的利息。
但比亚迪最近几年的财务费用确是大幅下降的。因为公司债务中70%为应付账款等无息负债。高负债率在这里是个伪命题。
至于库存的问题。与恒大一个地产项目动辄3-5年不同,而比亚迪从钢板进厂到整车交付只要几天天时间,2个月就能把存货换一遍,库存周转率和上汽、长城等国内主流车企是一个水平。公司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1100亿,远超净利润,销售回款能力没问题。
流动性会不会暴雷?大概率是不会的。
公司账面上有货币资金1174亿,理财359亿,存货1540亿,短期借款只要131亿。应付款是2500亿,长期借款63亿,大头是应付款,主要是压的供应商货款,实际上相当于供应商免费借钱给比亚迪使用。
公司1100亿货币资金加上1500亿存货,完全能覆盖掉2500亿的应付款。这里的关键还是要保持正常的销售节奏,不能出现产品滞销,和库存积压的情况。
在不戴“血汗工厂”帽子的前提下,供应商愿意先提供货物给企业,是这家企业在产业链中占有强势地位的表现。投资的时候大家都喜欢这类公司,没人喜欢投被占用的公司。
当然了,车企无限度的压榨供应商的行为也是另人不齿的。10年前汽车公司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45天,而现在却拉长到至少90天。根据Wind数据显示,16家上市中国汽车公司的应付账款平均天数是182天,接近国际汽车公司账期的两倍。更不要脸的是车企给供应商的还是承兑汇票,要想拿钱,还要再等待6个月。一个强大的企业,不能只是自己强,而是要带上供应链的伙伴一起赚钱,才是真正的强大。
价格战背后重真相:行业死亡淘汰赛加速
1910年美国曾有275家车企混战,到1930年仅剩44家。活下来的通用汽车做了三件事——垂直整合(自建钢厂控制成本)、金融创新(推出分期付款)、全球化(在30个国家设厂)。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美国三大汽车巨头经历生死劫,2012年德国大众在柴油门丑闻中绝地反杀。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着相同的韵脚,今天中国汽车业,正踏着历史长河中类似的浪花。2023年中国有销售记录的乘用车企共93家,但TOP10市占率高达85%。这意味着剩下83家争夺15%的市场,平均每家月销不足800辆——连生产线折旧都覆盖不了。
2024年国内汽车市场进一步“洗牌”,比亚迪稳居第一,吉利和奇瑞争第二,长安与长城的差距也逐渐拉开了,广汽和上汽略显落后。参考家电业洗牌历史,长虹价格战后存活企业从200家减至12家,汽车业将迎来死亡淘汰赛加速阶段,未来中国汽车行业估计会出现1~3家行业龙头,剩下的二线即使不消亡,也只能在生死线边沿挣扎。
比亚迪400完级招就的规模化效应,和一百万级,几十万级销量规模的友商已经不是同一个维度竞争了。比亚迪的车型均价、单车利润不是最高,但比亚迪整体利润规模是其他车企几倍、几十倍,规模效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这次降价,最低一款海鸥仅5万5千8;明星车型7.98万的秦,现在6.38万开回家;连旗舰汉也降到了15万。关键是,所有车型还都标配比亚迪天神之眼。拿一口价10.28万的海豹07DM-i智驾版来说,放在几年前,这个价位连一台像样的合资A级车都买不到,更别说是一台车长接近5米的中型轿车了。但比亚迪直接给你塞了一台续航超2000公里、配置拉满的智驾车里。当比亚迪把B级混动轿车砍到9.98万时,市场一片哀嚎,但数据不会说谎。
而且公司赚钱后并不是就躺平了,而是转手把利润投入了研发投入里,2024年研发达到了530亿,催生了刀片电池、CTB、高阶智驾等引领行业发展的技术。公司目前的研发规模比一年百亿、甚至几十亿研发的车企已经要高上几个维度。这样实力的公司都无法穿越行业周期的话,谁能穿越?难道靠那些烧了几百亿还在亏钱的公司吗?
小结
从财务数据来说,比亚迪不但不会成为“车圈恒大”,还会在很长时间里占据行业“霸主”地位。相比之下,高负债扩张型且过度依赖资本输血的造车新势力,产能利用率低下的传统车企,以及技术路线押注失误的企业成为“车圈恒大”的概率更大。
“什么样的工业产品能降10万元还得到质量保证?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价格战不是猛虎野兽,但魏总炮轰低价竞争等现象还是非常值得大家重视的。
在超出企业能力的降本竞争压力下,将逼得部分厂家偷工减料,车企为争夺份额将降本压力转嫁至供应链,铝换铁、非车规级芯片、压缩测试周期。一旦供应链管理失控,必将反噬车企,危害整个行业。加强行业监管,大力查处车企偷工减料,加大处罚为了降价而降低产品质量的公司才是正事。
最后是过度宣传的问题,无论何种设计理念、何种技术创新、何种营销噱头,任何突破安全底线的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小米汽车就是典型的反面案例。
所有伟大的投资,都是始于众人恐惧之时,成于认知重构之际。
1929年大萧条时,通用汽车通过抄底破产对手的专利和渠道,奠定了未来50年的霸主地位。今天国内汽车业行业正面临行业洗牌,本质是新能源革命、人工智能、全球化的叠加,回头将是历史的一个插曲。当市场还在争论"价格战何时结束"时,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是不会恐慌的,而是在寻找被错杀,可能穿越周期,并在下半场“智驾”时代拔得头筹的公司。
来源:岩松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