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检测行业研究报告:L3智能化加速,第三方检测赛道受益

专栏头像

科技先锋

线索主要标的

一、智能网联检测——强政策驱动的行业

智能网联商用化体系建设进入关键阶段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商用化体系建设迈入“黄金十年”。当前我们完成了体系的初步建设,处于体系 从探索阶段迈入完善阶段的关键期。

具备了权威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准则

目前主流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准则是世界制造商组织(OICA)的专家提出的“多支柱法“, 即审核和认证--虚拟仿真测试--场地测试--道路测试构成的多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体系,2022年出台 的智能网联政策也提出”多支柱法“为智能网联评价体系的基础。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框架愈发完善

智能网联框架迭代,细化规范标准。2017年SAC发布《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 联汽车)》制定了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框架,并在2022年与2023年发布更新文件重申建设智能网 联框架。与2017版《建设指南》相比,最新版体系框架第二层级的通用规范部分细化了“功能安 全”、“信息安全”、“功能评价”分类,新增“地图与定位”、“电磁兼容”分类,在第三层级 新增23个三级分类,整个框架趋于完善。

政策准许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测试

政策推动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测试,产业趋势加速。2018年工信部、公安部和交通运输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准许】 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规范》推出后三年内全国建设16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2021年7月,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 (试行)》,较2018版《规范》细化异地申请与测试互认规则要求,增加载人载物示范应用等内容。2022年11月,工信部、公安部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 意见稿)》,对运营主体、申请流程进一步规范化,产业趋势加速。

最新《建设指南》出台,标准加速落地

完备的智能网联法规体系构建“任重道远”,政策驱使加速落地。 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全球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2年各部门又修订出台了该政策修订 版的征求意见稿,尽管这一版文件是经过四年验证修订的结果,尚有多项指标处于“预研中”; 2023年发布最新《建设指南》,更强调加速标准体系建设和落地节奏。

二、 关注具备资质、经验、场地能力的第三方机构

政策趋向,第三方检测机构或承担检测职责

政策趋向初见端倪,第三方检测机构或承担检测职责。2018年开始多个政策提出或倡导 第三方机构肩负智能网联检测的职责。 《建设指南》提出将智能网联汽车“多支柱法”作为智能网联评价体系的基础。多支柱 法的第一步就是具备“审核和认证”能力,更要求有资质、经验的机构承担检测职责。

【资质+经验+场地】或为评价检测机构核心要素

重点关注【资质+经验+场地】三大维度。根据多支柱法,智能网联检验要具备审核和认证--虚拟仿 真测试--场地测试--道路测试多个流程,故我们认为【资质+经验+场地】将是衡量第三方检验机构 的核心要素,核心考察指标或为【汽车指数评价】业务能力及【智能网联试验厂】场地质量。

资质:全面授权的质检机构最具优势

全面授权的质检机构最先受益。准入壁垒高、资金投入大等行业特点决定了行业集中度较高,我国 资质较全的汽车质检机构有10家,其中仅六家机构具备政府主管部门全面授权检测资质(检测范围 涵盖各类车型,具备工信部公告体系要求的全部检验检测能力,获得政府主管部门全面授权的国家 级汽车检测机构),其中中汽中心和中国汽研的检测业务最为完备。

经验:两家头部检测机构具备汽车指数评价能力

六家全资质国家级检测机构中仅有中国汽研和中汽中心具备汽车指数评价能力。 聚焦到智能网联领域,我们认为汽车指数评价业务至关重要,行业发展初期具备汽车指数评价能力 的机构往往就具备了行业的“定价权”,而第三方检测龙头公司中国汽研和中汽中心早在多年前就 开始汽车指数的建设,具备了相当的智能化评价能力和经验积累。

汽车指数评价:能力与经验的综合体现

拥有汽车指数评价能力意味着具备一套较为严谨的智能网联能力评价规程。 以较为基础的自动驾驶能力AEB/FCW测试为例,中汽中心的CNACP和中国汽研的IVSITA都形成 了一套较完整的评价规程,其中规定了测试所需的环境条件、评价方式等细节,并持续迭代。

试验场:开展检测的必备基础,政策驱动从零到一

试验场的建设也是强政策驱动,政策推动智能网联试验场建设从零到一。 试验场即为开展汽车检测的场地,作为重资产行业,产业发展的第一步往往需要强力的政策推动, 2018年后相关政策出台频率和支持力度明显提升,如2021年多项政策推出基本形成了规范的道路 测试规程,2022年装备中心牵头发布《多场景集多引擎模拟仿真测试服务平台联合共建倡议》及 建设方案进一步推动建设统一标准、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测评体系。

试验场:步入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关键时期

根据产业规律,新产业从无到有的阶段往往通过政策驱动,随着投资回报率达到临界点或出现产业 趋势变化后会转为市场驱动。目前该行业处于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商业模式验证的关键阶段: 尚存的智能网联试验场地多为地方政府支持打造,如2018年交通运输部认定的第一批自动驾驶封闭 场地测试基地——北京通州基地,其运营主体为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该阶段智能网联试验 场产业还处于“政策驱动产业”的阶段 。2021年后智能网联试验场建设进入市场驱动新阶段。1)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始发力,尤其是牌照资 质齐全的检测龙头中国汽研、中汽中心大力投入智能网联试验场;2)北京作为智能网联发展领先 地区,2021年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累计道路里程391万公里,为2018年数十倍,从行业发展节奏来看,自动驾驶产业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进入到商业模式验证阶段。

三、行业空间:长坡厚雪,拥抱产业变局

汽车检测行业空间测算框架

机动车检测可分为在用车检测和新车检测。新车检测市场规模受每年新车申请数量(受下游汽车需 求影响)、单车检测价格(受政策、行业趋势影响)、汽车研发投入(受行业趋势影响)、研发外 包率(受行业趋势影响)四大因素影响,受益于政策驱动和汽车行业变革加速,整体市场扩容趋势 明显,根据我们的测算,新车检测市场规模达到百亿以上。

新车强检市场:需求+政策刺激空间扩容

行业增长趋势不改,百亿行业逐步扩容。根据我们统计的工信部每年公告的新车及变更/拓展数 量(乘用车每年推出新车型近2000款,商用车每年推出新车型近20000款),乘单车检测价值 (乘用车新车强检单价在百万元以上,商用车新车价格数十万元,变更/拓展产品检测单价更 低),我们测算汽车强检市场规模突破百亿元,且有扩容趋势:需求端:自主车企逐步崛起的背景下新车推出频率逐步提升,新车强检市场与新车型数量强相 关,总市场空间向上;新能源渗透率逐步抬升,新能源车辆由于新增三电等系统的检测单车检 测价格相对更高,使得强检市场增长斜率更加陡峭。 政策端:智能网联/新能源政策推动新车强检项目数量及检测价格提升,尤其是L3级别自动驾驶 法规有望落地,汽车智能化检测有望从非强检走向强检端,汽车强检市场迎来新一波增量。

研发检测市场:受益智能化趋势,增长动能更足

研发检测需求受强制性检测直接影响。如果把强制性检测比作“考试”,那么研发检测就可以 当作车企为了通过强制性检测而在研发过程中所需要的提前检测,也即“测验”,故研发检测 市场同样受强制性检测行业直接影响,趋势上看该市场比强制性检测市场更大,增速更快。 产业变革加剧,行业研发投入增加+外包率提升推动市场扩容。电动化、智能化的行业背景下汽 车行业格局迎来重塑,为了应对挑战各家车企研发投入显著增加,乘用车车企尤为明显。产业 变革期车企产品迭代速度大大加快,出于效率和成本考虑越来越多的功能需要外包研发检测, 趋势来看研发检测外包率呈现提升态势。

智能网联检测市场:方兴未艾,处于产业变革前夕

智能化+研发外包+智能网联检测强检化趋势(推测)推动该市场扩容。 目前我国智能网联检测属于“研发检测”部分,即非强制检测,该领域的市场空间与车企智能 化配套数量(如传感器配置个数)和不同层级自动驾驶渗透率有关,也与研发外包比例有关, 也与法规上对车辆智能网联能力的要求有关。 产业变革前夕,智能网联检测有望从非强检市场转向强检。据我们统计,目前市场上新能源车 型数量超过500个,市面上目前仅有20余款具备高级别自动驾驶能力的车型(以特斯拉和具备激 光雷达的车型为主),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目前以新势力为主的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已有较 为深厚的积累,在产业趋势及L3政策落地预期的催化下,我们认为智能网联检测或在不远的未 来在强制性检测中有所体现,潜在市场空间巨大。

四、智能网联检测重点公司分析

中国汽研:第三方汽车检测龙头公司

中国汽研为国内汽车测试评价及质量监督检验技术服务主要供应商。中国汽研成立于1965年,是我 国汽车行业国家级科技创新和公共技术服务机构,拥有国家燃气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噪声 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系列国家级平台,公司下属的国家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重庆)是6家获得政府主管部门全面授权的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之一,具备完整的机动车测 试评价能力。2023年公司并入中国中检,有望充分发挥二者在检测行业的协同效应。

并入中国中检,实控人为国务院国资委

国有企业,第一大股东为中国中检。2013年1月17日公司公告,因公司原控股股东通用技术集团与 中国中检开展检验检测业务整合,通用技术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机械进出口集团、技术进出口集 团将其共计持有的53.21%的股权无偿划转给中国中检持有,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 股权变更后,中国汽研可充分利用中国中检在技术储备、客户资源、产能布局等方面的优势,促 进公司业绩增长,与中国中检实现协同发展。

基盘业务稳定增长,盈利中枢逐步提升

技术检测业务稳步增长,盈利中枢持续上移。除2022年因工程车需求大幅萎缩导致装备制造业务 收入大幅下滑影响公司业绩外,历年来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均保持稳定增长。公司汽车技术服务 业务占比不断上升,2022年占比高达84.45%,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盈利能力整体稳中有增。

中汽股份:依托中汽中心,汽车试验场行业龙头

中汽股份是我国主要的汽车试验场投资、运营、管理企业之一。公司主营业务为通过构建汽车 场地试验环境和试验场景,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汽车检测机构等客户提供场地试验 技术服务。2022年3月,中汽股份上市深交所,成为A股汽车试验场领域第一股。

控股股东中汽中心——国内汽车检测龙头机构。中汽中心是国资委直属央企,是国内仅有的六 家全资质汽车检测认证机构之一,一直是中汽股份前五大客户之一。2021年,为避免同业竞争, 中汽股份将汽车检测业务转让给了中汽中心旗下的天津检验中心。

收入稳中有升,募投打开长期空间

收入回归增长通道,募投扩产打开成长空间。2020年后汽车行业回暖,剥离检测业务后公司试 验场业务收入连年增长,2022年公司收入体量为3.25亿元,净利润为1.42亿元。公司所在行业是 典型的重资产投入行业,2021年公司IPO募投扩产,在建工程大幅增加,打开长期增长天花板。

华依科技:动力总成检测优质标的,发力智能化

持续深耕测试领域,提前布局智能驾驶。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营动力总成测试相关业务,曾 参与发动机冷试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在该领域有相当话语权。近年来,公司紧跟汽车行业发 展趋势,推动公司业务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目前公司新能源业务占比持续提升,智能驾驶关 键零部件加速落地,解决客户从智驾设备到智驾服务、从动力总成测试到智能驾驶测试的一系 列需求。目前公司的主要业务为动力总成测试服务,高精度惯导及动力总成智能测试设备。

股权结构清晰,股权激励绑定核心团队

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36.78%,股权激励战略目标清晰。截至目前,公司实控人为励寅等三名一 致行动人,合计持股36.78%。此外公司还针对IMU业务核心成员共计14人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对接下来3年的营业收入、惯导产品订单量及惯导产品车型配套工作做出了要求,体现了发展智 能化业务的决心。

检测设备与服务有机协同,利润有望触底反弹

收入稳步提升,高毛利测试服务业务贡献更大增量。受益于公司检测服务业务快速增长,公司 总收入规模稳步提升;出于2021年公司上市产生较多期间费用,归母净利润略微承压。上市后 公司大力发展检测服务业务,与原有测试设备业务产生有机协同,该业务盈利能力更强,有望 带动公司利润重回增长通道。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