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AI应用产品落地梳理:工具型应用先行,加深场景融合

专栏头像

科技先锋

线索主要标的

一、海外 AI 应用演变趋势:工具型应用先行,与具体 场景融合程度逐渐加深

我们认为,AI板块已经从“估值修复行情”转变到“应用端落地和业绩兑现行情”, 市场关注点逐渐转向具体产品布局及AI应用落地情况。海外AI应用落地较快,根据 SensorTower,美国是AI应用内购收入最高的市场,23H1,美国市场贡献了55%的 全球头部AI应用总收入。

以美国市场为例,根据七麦数据,以AI为关键词、进入7月28日APP Store免费应用 榜的245个相关应用中,41%的应用为聊天机器人及衍生的AI助手、AI陪伴类应用, 代表性应用包括:ChatGPT、Chat with Ask AI、Character AI、AI Girlfriend等;37% 的应用为AI生成图片/视频类,代表性应用包括:Lensa AI、Wonder、AI ARTA等。 其余应用包括AI生成音频、AI生成文本辅助写作、AI阅读助手、AI代码助手等,以 轻量工具型应用为主。

应用排名的变化看,近一个月美国地区AI应用的排名变化不大,以聊天机器人、AI 生成图像、AI虚拟陪伴三大类为主,Chat with Ask AI、Genie和Wonder三款应用稳 居前三。从排行情况看,当前海外AI应用热门领域主要集中在聊天机器人及衍生的 AI虚拟陪伴、AI生成图像领域,同类型产品同质竞争较为激烈,但头部产品近一个 月的排名较为稳固。

海外AI应用产品上线时间分布看,同样也是聊天机器人及衍生的AI虚拟陪伴、AI生 成图像领域产品落地较早,2月以来随着GPT系列的破圈,海外AI应用领域也进一步拓展,包括AI+办公、AI+教育、AI+游戏、AI+电商、AI+医疗健康等场景相继有成熟 产品推出AI功能,从纯技术衍生的轻量工具产品向有具体落地场景的深度产品融合 演变。

我们总结海外AI应用落地的演变趋势,从最直接的模型即工具,如聊天机器人 ChatGPT、Chat with Ask AI,AI生成图像工具Midjourney等,到融合具体场景的轻 量级工具应用,如AI虚拟陪伴、AI办公助手、AI教育助手、AI图片/视频编辑、AI代 码助手、AI医疗健康助手、AI文件管理助手等,再到对生成内容要求较高的AI+游戏、 AI+影视等,应用场景不断拓展,AI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

这一趋势与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落地节奏有相似之处,轻量工具型应用率先涌现, 然后逐步与不同具体场景结合,将更多场景移动化(AI化)。09年起,随着移动互 联网的发展,顺应用户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需求,一批工具型应用App开始涌现, 包括墨迹天气(2009年)、QQ浏览器(2010年)、Wifi万能钥匙(2012年)等, 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繁荣。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推动重量级手游、直 播电商等业态渗透率持续提升,16年以后,视频、游戏等内容赛道则在长期争夺更 多用户时长。类比来看,偏重度的AI应用的发展也需要依赖算力等基础设施的进一 步完善。

我们沿着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应用的发展路径,梳理海外AI应用的落地情况,分析 不同细分赛道AI应用可能的发展趋势,从轻量工具型应用到不同领域成熟产品中的 助手角色,再到内容产业中的高质量内容生成,AI应用落地的场景范围拓宽,融合 程度加深。

二、轻量工具型应用:场景渗透,头部产品快速变现

(一)对比移动互联网:工具型应用率先涌现,头部产品先发优势,效果 更优&丰富可玩性延长生命周期

工具型应用提供的功能较为简单,技术门槛相对低,产品易复制,随着4G普及,移 动端能够满足用户更多元需求,工具型应用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用户竞争加剧, 大量同类型工具产品在推出后迅速消亡。我们总结工具型应用能够跑出长生命周期 的关键因素在于:发掘刚需功能,通过营销等手段抢占用户在某一功能的产品认知, 通过产品效果更优的竞争优势攫取用户基本盘。

变现方面,初始工具型产品的功能单一,在同质化竞争加剧下,用户偏向于选择同 功能的免费产品,因此变现方式和空间都受限,主要变现手段为积累一定流量后吸 引广告投放,用户粘性提升后可以拓展会员订阅等变现方式。随着长尾产品的出清, 系统工具赛道整体的用户份额和时长份额有所下滑,但用户对工具产品的需求仍在, 头部产品的用户份额提升,通过核心功能增强、功能延伸、社区化、矩阵化等手段, 增强产品可玩性,巩固竞争壁垒,提升用户粘性,丰富变现方式。如墨迹天气,通 过推出分钟预报功能增强在天气软件中的竞争力,通过建立社区提升用户粘性,通 过虚拟形象小墨助手建立天气预报功能的直观感受,成为天气软件领域的头部产品。 商业化层面,最初以常规的广告变现为主,在建立足够稳固的用户基本盘后,20年 起开启订阅服务,推出不同价位的会员服务,进一步打开商业化空间。

从当前AI应用落地节奏看,依托单一AI功能为核心的轻量工具型应用更快落地。海 外来看,根据SensorTower,在AI+搜索引擎、AI+图像/视频编辑、AI+写作等领域, AI融入原有App提供AI相关功能的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以AI功能为核心的新App,带 来全新的商业模式。其中,根据SensorTower,AI+Chatbot和AI+图像是最热门的赛 道,产出了大量以AI功能为核心卖点的新产品,23H1,在全球下载量TOP 100的AI 应用中,AI+Chatbot应用贡献了49%的下载量,AI+图像贡献了31%。

(二)AI+Chatbot:最直接应用场景,衍生出 AI 陪伴产品

AI+Chatbot是LLM最直接的应用场景,在ChatGPT发布后关注度迅速提升,根据 SensorTower,23H1,AI+Chatbot应用数量多达200+款,下载量超1.7亿次。但随 着5月下旬OpenAI官方推出ChatGPT iOS版,6月下载量达1200万次,同赛道其他 产品下载量明显下滑。变现层面,问答功能效果更优的Chat with Ask AI上半年实现 收入超1600万美元,是内购收入最高的AI+Chatbot产品。根据七麦数据,Chat with Ask AI流量变现趋势稳定,通过1周(38元RMB/周)、终身会员(298元RMB/终身) 等不同价位收费,很好地将前期积攒的流量转化为付费,ChatGPT在iPhone端的付 费形式与网页端相同,为19.99美元/月的ChatGPT Plus订阅制,有明显的月度波动。

根据Google trends统计,AI聊天机器人(包括衍生而来的AI虚拟陪伴)热度较高, ChatGPT出圈前,AI虚拟陪伴App Replika的关注度稳定较高,ChatGPT的爆火引发 关注后,大量接入GPT的Chatbot应用软件涌现。持续性看,ChatGPT、Chat AI热 度先涨,New Bing在2-3月关注度陡升,但近期关注度下滑,接入GPT后对谷歌等 其他搜索引擎的冲击目前看有所消退,Chat with Ask AI、Genie、ChatGPT等聊天 机器人产品热度延续。在AI对话基础上,为了提升对话的真实性和沉浸感,满足用 户的虚拟社交陪伴需求,AI虚拟陪伴型聊天机器人应运而生。AI虚拟陪伴的关注度5 月以来有所提升,Character AI、AI Girlfriend、Chai等AI虚拟陪伴产品的关注度相 继冲高,AI Girlfriend的热度迅速消退,搜索趋势跌落至较低水平,但AI Girlfriend 应用的下载量目前仍然维持在App Store美国地区包含AI关键词的应用的前十位。

AI虚拟陪伴领域,Character AI的下载量、访问量明显领先同类产品。Character.AI 创始人为前谷歌员工,相比ChatGPT对回答准确性的追求,Character.AI更注重对 话机器人的人格属性,通过创建不同性格的AI角色,满足用户的虚拟社交、陪伴等 情感需求。5月24日,Character.AI上线App Store,根据点点数据,该应用在上线不 到一天的时间内就进入多个国家的免费榜前五。商业化角度,Character.AI在6月正 式开启付费,推出Character AI Plus订阅服务,9.99美元/月,根据七麦数据,目前 商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在移动端形成稳定付费。

国内映射看,聊天机器人是各家大模型最基础的功能,以百度文心一言为代表,提 供文生文、文生图等多模态对话功能。AI陪伴机器人方面,由于政策监管、合规等 原因,尚未推出较为完善的陪伴型AI聊天机器人,小冰公司推出的X Eva APP可以 与网红明星克隆人交流,有两种交互模式,情感模式和超级模式。情感模式更具个 性,贴近本人,支持视频电话等交互方式;超级模式则更具实用价值,能够协助用 户工作(撰写文案、写代码等)。6月1日,小冰宣布首批网红明星克隆人AI半藏森 林提前上线(目前AI半藏森林已下架,未付费用户APP中无法搜索到该克隆人,已 付费用户APP中仍保留但显示内测字样)。商业化方面,AI半藏森林的情感模式、 超级模式的月费分别为6元/30元,年费分别为72元/360元,实现粉丝流量的变现。 此外,TME推出AI社交APP“未伴”,近期开启测试,用户可以创造专属AI伴侣, 与其聊天交流,并为其生成专属智能画作,未来还有望进一步增加创作者平台、虚 拟社区等,进一步丰富产品体验,提升社区氛围。关注后续AI陪伴产品在符合国内 相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如何跑通商业模式、实现盈利。

(三)AI+图像:率先形成规模化变现,产品迭代快

AI+图像领域,由于可玩性强、社交传播广等因素,AI+图像相关功能应用迅速出圈, 可以分为针对专业绘图人士的专业AI制图工具和2C图像编辑软件两类产品。第一类 针对专业绘图人士的工具方面,AI生成图像的模型本身即可形成工具变现。目前海 外AI生成图像的代表模型有Midjourny、Stable Diffusion、DALL-E2等,发展较为成 熟。流量规模看,Midjourney搭载在Discord上,没有独立app,受益于Discord的社 区流量,同时也为Discord吸引新用户。根据SimilarWeb,3月Discord访问量中,有 1270万次访问是来自Midjourney官网引流,是Roblox的接近6倍;经过3个月的用户 培养和流量沉淀,6月Discord访问量中,仍有580万次访问来自Midjourney官网引流, 占据外链导入流量份额第二。商业化角度,Midjourney作为当前全球AI图片生成的 龙头平台,已经实现规模化变现,采用SaaS订阅制模式,月付费情况下每月基础套 餐、标准套餐和专业套餐的订阅价格分别为10、30、60美元(其中年收入超过100 万美元的公司必须购买专业版),年收费每月将节省20%订阅费,所有套餐的订阅 者都享有使用Midjourney所生成图片的版权。从盈利能力来看,Midjourney在公测 版上线的第二个月就实现盈利,盈利模型已经跑通,健康运转的盈利模型使得 Midjourney具备自我造血能力,至今未曾对外融资。

移动端产品方面,除Midjourney推出移动端APP外,基于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DALL-E 2这几大工具和模型,海外2C端已衍生出了大量具备AI生成头像、 AI生成图片等功能的图像编辑软件。AI图像编辑软件的关注度和下载量呈现短期冲 高后迅速回落的特点,WOMBO Dream、Lensa、AI ARTA均如此,用户对于AI换脸、AI生成老照片、AI生成童年照/老年照等不同风格照片的热情很难持续,同时技 术壁垒低导致竞对很容易复制相关功能,新鲜感过后,软件若没有持续的产品力支 撑,热度会迅速下滑。

11月Lensa AI推出基于Stable Diffusion的Magic Avatars头像生成功能,在社交网络 迅速传播,下载量激增,12月下载量突破1700万次,但热度过后,图像编辑软件天 然的使用场景低频、技术壁垒低等问题易导致用户流失,2月以来AI+图像板块应用 整体的下载量迅速下滑。

国内看,妙鸭小程序7月17日正式上线,经过微信朋友圈传播后迅速产生巨大声量, 其推出的数字分身功能只需用户上传20张不同角度的照片,即可生成一个较为逼真 的虚拟形象,并可以基于这一形象进一步生成不同风格、画风逼真的写真照。收费 方面,定价相比海马体等写真馆有明显优势,只需要9.9元即可生成数字分身、解锁 所有写真模板、获得10钻石的权益包(生成高清图片需要2钻石,下载一张写真需要 2钻石)。妙鸭爆火背后的原因与海外Lensa AI等AI生成图像App类似,产品效果稳 定保持较高水准,功能操作简单,9.9元的价格也较为友好,通过社交裂变迅速发展 用户。但AI生成图像类产品热度很难持续,且技术壁垒低、易产生大量同类竞品, 普遍生命周期较短,产品能否实现长期盈利更考验团队的长线运营能力、产品的功 能迭代效果等。同时,也需要关注AI生成人像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隐私和数据安全等 问题。

我们认为AI生成图片技术未来将广泛运用于2B的营销、游戏、电商、出版等领域, 2C方面,国内已经看到代表性产品妙鸭相机的快速变现。据6pen预测,未来5年全 球10-30%的图片内容将由AI参与生成,有望创造超过600亿以上市场空间。上市公 司层面,百度文心一格、浙文互联米塔社区等平台与昆仑万维天工巧绘、万兴科技 万兴绘画等小程序均具备AI绘画功能。

(四)AI+办公:解放生产力,头部产品加速商业化

除了以单一AI功能为核心的轻量级工具应用外,海外AI技术落地也逐步拓展办公、 教育、医疗健康、金融等场景,通过AI技术对成熟应用的赋能,提升产品服务效果, 同时也依赖应用本身的竞争优势,形成一定壁垒,相较于AI聊天机器人、AI图像编 辑工具等产品,同质化较低、生命周期也更长。 其中,办公产品有较大的迁移成本,市场集中度高,头部产品的壁垒深厚、生命周 期长。AI技术迭代也有望与头部办公产品率先融合,大幅解放生产力,进一步打开 产品的商业化空间。 海外头部办公产品加速AI功能的商业化落地。微软作为办公软件龙头,Office系列在 全球拥有庞大用户受众基础。3月16日,微软正式发布Microsoft 365 Copilot,对办 公场景在三方面赋能:(1)解放生产力,包括实时、自动总结会议要点,通过商务 聊天从Microsoft 365应用和数据中获取信息等;(2)释放创造力,包括根据提示创 建初稿(Word)、演示文稿(PowerPoint)、将数据可视化(Excel)等;(3)提 升技能,包括通过自然语言命令Copilot调用微软办公软件中相应的功能,比如给PPT 加入需要的动画效果等。

商业化节奏看,微软对小部分客户开放测试了Copilot,随着客户反馈和使用规模的 扩大,模型有望得到进一步完善。7月18日,微软宣布了Microsoft 365 Copilot 的定 价:企业用户(E3、E5、Business Standard、Business Premium)售价为30美元 /用户/月,其余版本用户(如家庭版等)的收费标准尚未公布。Copilot实现了微软办 公产品的跨应用连接,极大增强用户使用体验,有望大幅提升办公效率,一旦向C 端消费者全面开放,商业化前景可期。 此外,微软拥有最大的开源代码社区Github,3月,Github推出基于GPT-4的Github Copilot X,支持Github Copilot Chat智能对话、Copilot for Docs智能文档、CopilotVoice语音生成代码等功能,赋能开发者更高效工作。根据GitHub官方报告,当前 Copilot可辅助提高55%代码撰写速度,基本覆盖日常工作中46%代码量。商业化方 面,实施差异化,个人版每月$10.00,商业版每月$19.00。 基于Bard大幅优化的问答能力,谷歌在其Workspace办公组件中引入了一系列AI功 能套件Duet AI,对标Microsoft 365 Copilot,主要功能包括写作辅助(Help Me Write 可以实现自动识别并撰写邮件,可以在移动端Gmail使用),文生图(Help Me Visualize可在幻灯片中基于文本生成图片),建立计划(Help Me Organize可以在 表格中基于描述生成计划表)等,还可以在Meet中自动生成会议摘要等。Duet AI 同样致力于通过AI赋能办公场景,提升用户的办公效率,未来随着功能在更多地区 上线,也有望扩大谷歌办公产品的用户规模。根据谷歌23Q1业绩会,至今超过75 万Workspace用户可以使用融合Duet AI后Workspace预览版的新功能。

国内看,办公软件龙头金山办公4月推出WPS AI,提供类似Microsoft 365 Copilot 的多项功能,同时在移动端产品上提供语音操作支持。此外,阿里旗下钉钉、字节 旗下飞书两大主流企业工作流产品也接入AI能力,飞书推出智能AI助手“My AI”, 提升办公效率。其他融入AI技术的办公产品包括万兴科技旗下亿图图示(AI助手能 够一键生成思维导图等)、万兴PDF(AI助手支持文档总结、信息解释等功能), 科大讯飞的一系列软硬件产品、接入百度文心一言的石墨文档等。

(五)AI+教育:赋能教育产品服务升级,推进因材施教及教育公平

在线教育产品同样迁移成本高,用户在一个平台养成学习习惯后,出于课程连贯性 等考虑,一般很少转换到其他同类型平台。头部在线教育平台也有望通过融合AI技 术,进一步巩固自身竞争壁垒,拓展变现手段。海外AI+教育场景的相关产品商业化 逐渐落地,AI学习助手/AI教师是热门方向之一,推动实现真正的自适应学习和因材 施教。海外不少在线教育软件已实现AI助手功能的收费变现,未来有望持续贡献收 入增量。K-12教育平台卡耐基学习(Carneige Learning)推出MATHia线上AI,一 对一指导辅导6至12年级学生的数学, 购买包年套餐(44.86美元/年/课程)即可享受 MATHia服务。2022年,卡耐基营业收入在2.24亿美元左右,并在2023年不断优化 其产品以覆盖更多教学内容。北美线上教育科技平台毕博 (Blackboard) 近期被同类 型上市公司Anthology收购,并推出Chatbot学习助手,通过人机聊天的模式24小时 在线为学生解答常见问题。

海外在线语言学习平台多邻国(Duolingo)与OpenAI合作,接入GPT-4推出了 Duolingo Max,助力线上学习,23Q1用户规模高速增长。收费方面,考虑到访问大 模型的成本较高,公司目前将AI功能保留在最高等级的付费套餐中(29.99美元/月或 167.99美元/年),并只针对iOS用户的西班牙语和法语课程开放。未来,Duolingo Max 将在北美、英国、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启用,根据使用情况逐渐应 用到其余国家。

我们强调,AI技术在应用侧有望赋予教育行业新的发展机遇。AI技术能够帮助教学 内容生产降本增效,实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自适应性教学,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培养优质学习习惯等。梳理细分领域的应用看,国内外AI+教育产品涉及包括语言学 习、自适应学习、早教学习机(AI护眼、AI坐姿调整等辅助功能)、拍照搜题、作 业自动批改、虚拟教师、智慧教学、智慧招考在内的多元应用领域。上市公司层面, 粉笔、高途等在线教育平台将AI技术融入自身教育产品,提升用户使用体验。视源 股份、鸿合科技、新东方(EDU.N/9901.HK)等有C端教育硬件设备(以学习机为 主)布局的厂商,则主要将AI技术用于学生学习场景下的辅助功能,如AI护眼、AI 坐姿提醒等,精准解决家长关注的痛点。方直科技布局中小学配套教育软件及互联 网在线全面系统服务,通过提供与教学内容配套的软件打通学生家校学习场景,并 布局虚拟教师等功能,提升学生在家的学习效率。此外,盛通股份子公司乐博教育 是国内儿童机器人教育龙头企业,培训儿童学习机器人相关课程,同时公司战略布 局编程课程,战略投资在线少儿编程公司VIPCODE,在AI教育细分赛道具有先发优 势。随着基础教育阶段对AI相关教育内容的重视,AI技术有望更多融入教学实验中, 推动AI在教学场景中的使用、与教学深度结合。

三、重度融合趋势展望:AI 赋能内容行业融合创新, 不改长期精品化趋势

当前海外AI应用落地以轻量工具型产品为主,在游戏、影视等对内容质量要求较高 的内容产业,也已看到AI生成图片/视频/代码等工具应用于作品创作过程中,但AIGC 技术仍然存在内容质量、内容版权、内容安全等方面的隐忧,算力等基础设施的完 善仍需时间,因此当前AIGC在游戏、影视等重度应用领域尚未形成一定规模,未来 有望通过深度融合AI技术,推进相关产业的精品化、工业化趋势。

(一)对比移动互联网:内容产业微创新注入活力,长期精品化趋势加强

游戏、影视等内容产业以内容为核心,受精品内容驱动明显,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 受技术迭代升级的催化,内容精品化趋势加强,近年来通过内容题材微创新进一步 抢占用户时长。 游戏产业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受益明显,智能手机的迭代升级、Unity等引擎技术的 突破带来手游体验的快速提升,18年以来游戏精品化趋势加强,内容题材微创新进 一步丰富手游供给,品类玩法多元化。

影视产业则由优质内容供给驱动,技术迭代创新辅助提升影视作品质量。一方面受益于超高清、IMAX等显示技术的迭代,播映效果提升,另一方面受益于影视制作手 段的升级,制作更精良。

(二)AI+游戏:融合创新带来内容供给丰富度提升,精品化趋势增强

市场对AI赋能游戏产业的想象空间较大,除短期可以迅速看到降本增效外,我们认 为长期可以展望AI+游戏融合创新带来的内容供给丰富度提升和游戏精品化趋势增 强。根据我们6月4日发布的《生成式 AI 对于游戏的研发变革以及产业要义》,我 们认为,生成式AI推动了游戏新一轮供给带动的产业周期,其产业发展类似于2D游 戏到3D游戏时期,游戏体验预计将进一步增强。 海外AI+游戏的落地情况看,以赋能游戏设计、制作环节的降本增效为主,法国游戏 公司育碧(Ubisoft)于2023年3月发布Ghostwriter人工智能,助力游戏设计者起草 NPC的对白;日本游戏巨头Square Enix 5月宣布将会出售部分公司业务(古墓奇兵 系列游戏)以资助AI+游戏的研发。美国游戏公司Roblox 3月发布了两款AI工具: Code Assist (代码辅助)和 Material Generator (内容生成),Code Assist通过 聊天式AI帮助玩家生成所需代码,而Material Generator则通过玩家的口头指令生成 所需的场景,如更换游戏装备等。ROBLOX以UGC为游戏平台的核心驱动,通过AI 工具将有效降低玩家创作门槛,进一步活跃平台的内容生态。

国内看,短期AIGC将从美术、程序、文案、沟通效率与发行运营多方面促进游戏行 业提效。从实际落地看,受益于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AI图片生成工具以 及Github Copilot等AI代码编辑工具等的出现,AI在游戏设计、制作环节的降本增效 落地较快。

在深度融合游戏方面,AI在休闲游戏领域率先实现玩法的融合创新。紫天科技(旗 下河马游戏)是较快将AI与休闲游戏结合在产品端落地的国内上市公司,公司持续 布局AI休闲小游戏,研发和持续迭代能力以及渠道资源构筑竞争壁垒。AI交互侦探 手游《大侦探智斗小AI》在港澳台地区的落地彰显AI与游戏融合的成效初现,根据 点点数据显示,《大侦探智斗小AI》6月19日曾在香港、澳门地区GooglePlay游戏 免费榜登顶,第二款AI休闲游戏《AI把宝藏藏哪了》6月19日进入香港地区GooglePlay 游戏免费榜,排名为第64名。国内大模型成熟之后,可以期待国内各游戏厂商基于 国内头部大模型能力,将AI与游戏玩法深度结合,推出更多玩法创新、交互体验更 优的手游产品。关注AI对休闲游戏降本增效和玩法创新的赋能,关注紫天科技(旗 下河马游戏布局AI休闲小游戏&游戏领域垂直小模型)、姚记科技(深耕“捕鱼”游 戏,已将AIGC用于游戏研发)等布局休闲游戏的厂商。

AI有望提升游戏体验,进一步赋能游戏精品化,我们预计MMO品类有望更明显受益 AIGC带来的体验提升,智能NPC植入丰富多人社交基础下的游戏体验。目前各家游 戏公司都在探索智能NPC领域,网易在《逆水寒手游》中设计了智能NPC交互功能, 增强玩家的游戏沉浸感,其智能NPC技术基于网易伏羲AI工作室自研,具备强交互 性,不同背景故事的NPC个性不同,相同对话的回应也可能不同,同时玩家查收NPC 相关事件会出发连锁反应,进而可能会影响NPC命运和支线剧情走向。

(三)AI+影视:技术辅助影视作品工业化,拓展场景画面可实现空间

影视行业也是能够较快直观看到AI落地的场景之一,一方面AI赋能影视作品制作环 节降本增效,另一方面AI也拓展了影视作品中场景画面的可实现空间。AI赋能影视 制作各环节,剧本策划阶段,DeepMind推出的DramatronAI写作工具可以迅速生成 剧本,编剧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和润色,缩短项目前期的筹备周期;拍摄 阶段,AI扮演辅助决策的角色,生成不同的美术风格、拍摄方案供参考;后期制作 阶段是当前AI深度参与、已经看到大量案例落地的环节,包括通过AI剪辑、AI生成 字幕等提高后期制作效率,以及通过AI技术复原演员年轻时的样貌、构建真实世界 需要耗费大量成本实现的场景等降本增效、拓展场景画面的可实现空间等措施。

海外看,美国影视行业已在影视制作中熟练运用AI技术,头部工作室均有AI技术相 关布局。美国影视公司Miramax与特效公司Metaphysics合作,在将于2024年上映的 电影《Here》中运用AI技术再现汤姆汉克斯年轻时的模样,成本低于传统的视觉特 效(VFX)和电脑三维动画(CGI)。卢卡斯影业旗下光影魔幻工厂是电脑特效领域 的先驱,通过AI在2021年开播的电视剧《波巴费特之书(The Book of Boba Fett)》 中还原演员马克汉米尔年轻的模样,相较传统方式更为逼真。此外,海外也有AI深 度参与制作的动画作品推出,近期Netflix公开了首部AIGC动画短片《犬与少年》, 该片是由Netflix携手小冰公司日本分部、WIT STUDIO制作的全球首部AIGC动画剧 集。

国内看,影视龙头纷纷开始探索AIGC技术在影视行业的应用。华策影视成立了AIGC 应用研究院,博纳影业慈文传媒、光线传媒等公司尝试在影视剧制作过程中使用 最新的AI技术,柠萌影视、乐华娱乐等公司推出了虚拟艺人。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