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报里的“暗语”,你都看懂了吗?

专栏头像

产品介绍

“XX反买,别墅靠海!”

在研报的字面上,券商分析师似乎总是“报喜不报忧”,一直在看多。

很多股民都因为轻信研报的“观点”吃过大亏,形成了对券商不信任的心态。

可是真和研报反着买吧,好像心里也没底。

那研报还看不看呢?!到底怎么看?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道道”。

更多深度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观隅

一、分析师为什么不说“真话”?

首先,A股做空机制不完善,机构基本只能靠做多赚钱。而券商分析师的工作职能主要是服务这些机构客户,所以在明面上更倾向表达看多的观点。

如果明晃晃的看空某只个股,容易得罪持有这只个股的“金主”机构,也不利于维护这家上市公司关系,可能影响后续长期的调研工作。

其次,股市和经济是紧密关联的,“妄议大政方针”、“恶意看空”都是不合时宜或不受欢迎的。

再者,观点研判都有出错的的风险,过于清晰的表达容易失去回旋的余地,不利于长期的职业发展。

可是监管要求和职业素养又要求分析师传递真实客观的观点,那怎么去表达自己的立场呢?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不好直接说,还不能用“潜台词”吗,作为股民,我们也要和圈内人一样,一眼就要看懂这些 “黑话”,才不会被研报表面上的字眼所迷惑。

二、策略分析师的暗语

策略分析师更多的是对宏观政策、金融环境等进行分析后,预判未来股市的运行状况,常常倾向于用这些方式来表达大方向上的“多/空”态度。

明确的看多:看多、上涨、积极、牛市、春耕行情、秋季攻势

(言外之意:“机会来了,加油干吧!”)

隐晦的看多:市场底、修复、交易性机会、反弹、拐点、良机、风险偏好向上、稳步向好、短线不改中期向好、短期震荡不改长期向上,轻指数重个股。

(言外之意:“大环境不行,短线可以搏一搏!”)

明确的看空:内忧外患、保持谨慎、消化利空、积极防御、隐患、疲弱、重视风险、收缩战线、系统性机会匮乏、兑现收益、落袋为安

(言外之意:“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仔细点吧您嘞!”)

隐晦的看空:不确定性增加、等待风险化解、市场或出现反复、风险释放期、现金为王、行情分化; 

(言外之意:“我不看好,但也不好明说!”)

明确的中性:震荡、休整、磨底;

隐晦的中性:政策底、积极因素累积、收缩战线、结构性机会、轻指数重个股、左侧底部区域

(言外之意:“我没什么想法,就说点车轱辘话,您随便看看吧!”)

三、行业/股票分析师的黑话

分析师对行业的评级,一般分为“强于大市/跟随大市/弱于大市”三个等级,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个股则通常有“买入、推荐、增持、持有、中性、减持、卖出”等等级,有时会这这些等级前加上“强烈”/“谨慎”等修饰词。

但由于我们前文提到的原因,正常的情况下,分析师很少给上市公司“减持”、”卖出“等负面评级。因此,将研报中给出的”评级“,下降1~2个评级去看待,可能才代表了分析师真正的观点。例如说,“谨慎推荐“、“持有“更有可能代表分析师建议“回避”这支股票;而“强烈推荐”和 “买入”才是真正的看好。

此外,不同的券商在表达上会有所区别。我们要重点关注同一个分析师/研究团队,在同一只股票上最新的“结论”,例如:

1、评级:相比上次是 维持/上调/下调;

2、目标价:相比上次是 维持/上调/下调;

3、盈利预测:相比上次是 维持/上调/下调;

而在用语上,也有很多隐晦的暗示,比如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用语:

1、深挖行业,精选个股 (行业整体没戏)

2、基本符合预期(业绩不太行),略超预期(一般般),大超预期(看好);

3、静待花开、有待、尚待(短期没戏)

4、王者归来(跌多了终于要反弹了)

5、风物长宜放眼量(今年业绩没指望)

6、咬定青山不放松(套住了?慢慢熬吧!)

7、外生式增长(老业务不行了,并购看有没有!)

8、股价凸显估值优势(业绩不好说,股价短期是跌猛了)

9、估值风险 (注意了,涨太多了!)

除此之外,行动胜于言语。假如一家公司常年没有人跟踪,或曾经很热闹,现在却门前冷落车马稀,报告锐减,基本上都是业绩比较差的公司。因为与其看空得罪人,不如保持沉默,沉默也是一种态度。

如果一家常年无人问津的公司突然被知名券商写了研究报告,被“首次覆盖”,就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研究员一般不会轻易去为了一个冷门的公司去写报告,除非其业绩确定性很高,投资价值大。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看研报需要搞懂的 “暗语”。更多深度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观隅

所有努力都值得肯定!

我们为看完全文的小伙伴,准备了150元银卡会员优惠券点击即可领取>>

银卡会员,可无限阅读萝卜投研平台中的研报原文,享2800+元会员权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