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之路
周末最刺激的消息,是全面注册制悄无声息的落地了,比市场预想的早了很多。
这么火急火燎的是为什么?
官媒评论:全面实行注册制打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更广阔空间。
对此,我持保留意见。
不过,全面注册制确实会带来不小影响。
好的方面是,1)主板出了连续竟价阶段2%的价格笼子限制,只有涨到8个点才能挂涨停价,7个点的时候下单就是废单,下单超过现价的上下2%就是废单,天地板,地天板消失,核按钮消失;
2)退市力度会逐渐加大,A股多年来只吃不拉的毛病会慢慢改了。
坏的方面是,1)以后股票数量会越来越多,选股难度越来越大,对股票投资专业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新股一字板消失,主板打新不再是无风险获利的游戏,“中签如中刀”会经常出现;
以上,是全面注册制对股民的直接影响。
讲完这些,我们先一起吃个瓜,放松下身心~
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在社交媒体发文,狂喷比亚迪,发出夺命六连问。
“王传福,请教育好你的团队,水军也需要讲素质,你说我们是棒子车,请先反思一下你的产品?BYD品牌名字好听吗?不就是一句骂人的话吗?哪天你的产品能不在大街上自燃?何时你能标真实里程数?何时你可以不弄虚作假?何时中国海关乘用车出口数据第一名是你?”
网友发问,“起亚还没凉吗”、“这年头还有人买韩国车”,杨洪海一一回怼,“挺好的,(起亚)去年赚了460亿人民币”、“等你买的起车了,再来喷”。
如此激烈的撕逼,在企业界并不多见。
本质上还是现在车企间的竞争太激烈了,才会造出这么一场撕逼大戏。
“口水战”背后,也折射出部分合资品牌在华发展的焦虑。
以起亚为例,其2022年全球销量约290万辆,同比增长4.6%。但在中国市场,2022全年在华销量不足10万辆,在国内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不足0.5%。
说白了,这很像是起亚在蹭比亚迪的热度,毕竟现在真没多少人买“棒子车”了。
不得不感叹,新能源汽车近几年异军突起,让国内车企确实成功实现了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彻底扭转了外资、合资品牌霸占国内市场的局面。
今年,预计新能源汽车会经历一场生死淘汰战,活下来的车企,很有希望成为汽车行业的OPPO、VIVO、小米,甚至华为。
死掉的车企,则将会成为当初的金立、联想、锤子、酷派、中兴、波导等手机企业,没多少人记得。
现阶段,暂时还不好预判谁会是最终的胜利者,目前我最看好的是理想汽车,但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其他重要消息
1、宁德时代周五放量大跌 5%,起因是宁德时代近期正向部分车企推行“锂矿返利”计划,以实现动力电池降价,这条消息被市场解读为利空。
具体条款是,未来三年,宁德时代销售的部分动力电池,最终将在年底以20万/吨的碳酸锂价格结算,产生的差价返还车企。签署这项合作的车企,需要将约80%的电池采购量放给宁德时代。
同时,车企还需要付预付款(相当于借钱开矿)。
宁德时代这个计划,目的很复杂:
1)希望提高锂电池的市占率,过去一年宁德时代市占率掉的有点多;
2)担心锂电池过剩,提前开打价格战,尽管看起来很强势;
3)预判碳酸锂价格将会快速下降,通过部分让利吸引车企,但时间拉长自己不吃亏。要注意的是,计划出炉后,当晚美股两个锂矿龙头股价暴跌;
4)计划不包含特斯拉、比亚迪,这是为了扶持新势力,避免价格竞争后只剩下TSL、BYD这两个自产电池的巨头,这样宁德时代也就玩完了。
但宁德时代太强势了,对下游客户很不友好,从来没有甲方这么被动的,要求前三年锁定80%的量,后面年份维持量不降低。还需要预付部分开矿的钱,车企可能会想办法抵制。
另外,宁德时代还在推动产业链降价,负极龙头贝特瑞已经根据其要求,下调了材料价格。
宁德时代的“计划”,对锂电池全产业链,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都算不上好消息。
下游车企觉得膈应,中游锂电池及材料要自己砍自己一刀;上游锂矿更是瑟瑟发抖...
2、海康威视发布快报,2022年营业收入831.74亿元,同步增长2.15%;净利润128.27亿元,同比下降23.65%。算是比较好的业绩。
22年Q4国内的情况,大家应该还没有忘记,12月全民皆阳,那时候别说做业绩了,就连起床喝水吃饭都不情不愿。。。
2022年报很多公司都暴雷了,海康22年4季度有 40亿利润,环比Q3增长 30%,是非常不错了。 海康过去一段时间持续强势的原因,看来就在于此。
年报出炉,不排除短期“利好兑现”,但今年的海康,值得持续关注跟踪。
3、河南安阳一楼盘宣传“0首付0月供你买房我还贷”,表示“首付可以分期,只需要交定金,剩下的首付交房之前交齐。0月供,指的是贷款下来后,月供由开发商还,交房前把钱还给开发商,没有利息,这样就不用担心工期延期或者烂尾。”
有意思,开工还好说,就怕不开工又不还月供,拿钱跑路,最后银行还是找到个人。
正所谓,你图他月供,他图你的全部...
讲真,直接现房不好吗?真是套路满满。
4、顺丰控股公告1月经营简报,速运物流业务营业收入163.24亿元,同比降5.53%;单票收入17.06元,同比降2.35%。
公司解释,春节假期是快递需求的淡季,2023年春节假期在1月21日至1月27日,2022年春节假期在1月31日至2月6日,所以1月业务数据同期不可比。
很多投资者非常关注高频数据,比如有人讲,地产销售已经明显复苏,实际上看起来同比增长较多,实际上对比的是22年的春节假期,数据明显不可比,跟踪高频数据必须注意这种问题。
23年的地产,我觉得修复也是必然的,毕竟22年下降的着实太多了,现在,我觉得可以持续跟踪关注。
--------
今晚就这么多,觉得写的好,帮忙转发,感激不尽~~
来源:南山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或基于大数据智能生产,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依据此做出的投资决策需自担风险,与通联数据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