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yes投研公众号
A股三大指数连续第三日下跌,沪指收盘跌0.97%,深证成指跌1.41%,创业板指跌2.34%。
两市成交额有所萎缩,全日成交不足万亿;北向资金净卖出超40亿元。
盘面上看,半导体板块大幅下挫,医药、医疗保健、农业、食品饮料、旅游、汽车、酿酒等板块均走弱;交通设施、钒电池、水利、新型城镇等板块活跃,建筑、银行、券商、燃气、保险等板块拉升。
为什么银行、券商概念拉升,主要还是源于央行公布了6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
1.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4%,创下今年以来同比增速新高,也意味着M2连续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速。
2.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月末高1.2个百分点。
3.新增人民币贷款2.81万亿,同比多增6867亿。
4.新增社会融资5.17万亿,同比多增1.5万亿,同比增速10.8%,较5月末提升0.3个百分点。
M1,M2分别代表什么呢?
二者是相对应的概念,是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M1=M0(流通中现金)+银行活期存款。
M1增速的提高主要是由于企业活期存款的增长,流通中的现金变多,当前企业获得了更为充裕的流动性。
而M2的增速快慢,往往代表着一国经济发展走向的“风向标”。其M2的增长率=GDP增长率+CPI增长率+资产价格增长率。
从上面的关系式,可以得出:在GDP、CPI增长率一定的情况下,M2发行量的快速增长会导致资产价格暴涨。
资产价格暴涨就容易使经济整体“脱实向虚”,这样会使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金融资产投资,这就进一步扩大了金融资产的泡沫
简单的说,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购买力,还反映潜在购买力。
如果M2过高,M1过低,则表明投资过热、但需求不旺,有投资风险。
如果M1过高,M2过低。则表明需求强劲、但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6月为什么会出现信贷脉冲?
“523”会议要求银行“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
而5月份准备时间较短,为完成央行狭义信贷指标要求,银行“应投尽投”通过对公短贷和票据转贴进行冲量,造成总量多增但结构较差,一直延续到6月。
同时,6月份以来,疫情后经济有所恢复,复工达产进程加快,前期因经济活动暂停而受冻结的信贷需求有所释放。简而言之,就是各个机构发力过猛。
特别是月末,信贷冲量力度较大,部分银行最后2-3个工作日冲量规模占全月新增规模近50%,尤其以股份制银行和部分城商行更为明显。
在6月信贷总量出现脉冲式增长的同时,结构也呈现积极改善迹象。
这归纳起来有2点:
一是基建领域信贷投放景气度较高,对公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幅多增。6月对公中长期贷款新增约1.5万亿,同比多增超过6000亿,这主要投向水利、能源、交运等基建领域,制造业贷款投放也会不错。
二是6月对公短贷+票据融资合计新增约7700亿,而5月份两者合计新增近万亿,这反映出,与5月末不同的是,尽管6月末冲量力度较大,但不排除部分银行通过对公短贷+票据融资方式实现信贷增长。
虚增体量较5月份有所收敛,还存在部分贷款为正常的项目贷,且贷款利率相对较低,所以冲量的特征或在逐渐减弱。
后续信贷投放具有可持续性吗?
在6月信贷出现脉冲式增长后,萝卜君认为,市场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信贷投放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特别是7月份信贷投放情况会如何演绎?
7月份是传统的信贷小月,加之6月份信贷投放景气度较高,市场担心是否会存在“寅吃卯粮”的情况,甚至出现类似于4月份的大幅下滑。
对此,萝卜君认为,信贷需求是较4-5月时有回暖的,主要是受“5.23”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后,各个银行形成的“比拼”,二是Q2贷款利率下降幅度较大,也激发了一部分融资需求。
尽管6月末信贷冲量力度依然较大,但这些信贷并非完全都是虚增的。
有机构预计,7月中上旬数据的挤压或弱于6月份,根据政策性银行全年多增8000亿贷款额度进行测算,预估下半年政策性银行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能够达到5000亿左右,特别是三季度可能落地3000亿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工具。
基于此,尽管7月信贷投放景气度较6月份将季节性回落,但大概率不会出现类似于4月份大幅下挫,我们可以期待下。
去年6月以来,板块先后经历了房企暴雷、上海疫情、金融反腐的冲击,银行指数估值持续下行,当前板块估值水平也处于历史低位。
监管、疫情、房地产方面的突发风险事件对银行板块市场表现的影响较大,短期内板块会快速走弱,然后进入震荡期。
板块的上行则出现在监管转向后,或者利空因素被基本面指标反应充分后。此外,板块上升往往伴随着社融、利率水平和经营业绩等变量的触底回升,现阶段正处在以上积极因素不断积聚的阶段。
总之,当前处在社融修复、房地产改善、中期业绩披露等积极因素积聚的关键节点,大家可以期待下板块三季度表现。
写在最后,我给大家整理了银行相关的概念股名单,如下图!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对历史数据的客观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对用户依据本文做出的任何决策承担责任
来源:Datayes投研
展开阅读全文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或基于大数据智能生产,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依据此做出的投资决策需自担风险,与通联数据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