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又飞起来了?

专栏头像

市值观察

线索主要标的

4月底以来A股的上涨,快速而凌厉,很多投资者可能成为行情的踏空者。

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到底是谁在做多A股,上涨背后的推手和赢家到底都有谁?

从公开数据上看,内资机构并不是这轮上涨的主要力量。在市场最强势的5-6月,公募偏股型基金月均发行额只有200亿左右,相比今年前4个月月均467亿的发行额,以及去年月均1800亿左右的发行额,都出现了大幅下降。

产业资本最大的特点就是冲高时套现,也难以为持续上涨买单。6月份市场稍微涨了一些,产业资本减持规模就大幅增长到520亿,是4月份的5倍,5月份的3倍。

真正的推手和最大赢家,其实还是外资。4月份底以来北上资金增加了1000亿左右,仅6月份就净买入了729.6亿元,是A股市场最重要的增量资金。

4、5月份时那么多低位的优质资产,最终都被外资收入囊中,内资是不是应该好好检讨一下。

北上资金动向,来源:同花顺

除了在A股大举买入之外,国际资本在全球很多地方其实都是在不断卖出。

美股和原油自然是资金抛售的重要对象,而中国之外的其他新兴市场,6月份外资净流出也达到196亿美元,包括韩国、越南等国股市都出现了大幅下跌。由于美国的持续加息和经济衰退预期,很多中小经济体受到的冲击不容小视。

与之相比,中国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和日益强大的内需市场,使中国经济受美国等外围经济体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以上,经济已经出现复苏迹象。

经济韧性加估值优势,无疑就是A股受到全球资金追捧的核心因素。

中国经济复苏预期之下,消费品价格也开始回升,最典型的是国内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

中国养猪网数据显示,7月6日,外三元生猪价达到23.92元/公斤,较6月10日的15.99/公斤上涨了近50%,较3月低点涨幅则超过100%。

由于猪肉是中国人最主要的肉类食品,很多人认为猪价大涨会对通胀造成重大影响,有人甚至戏称CPI为“中国猪肉指数”(China Pig Index)。

事实上,猪肉价格上涨虽然会给民众生活增加一定负担,但是其对CPI以及后续货币政策的影响,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具体的CPI权重数据,其实并没有对外公布。根据一些机构的测算,目前猪肉占CPI的权重大约在2.5%左右,相比10多年前已经有了大幅下降。因为居民消费支出中的食品占比越来越低,猪肉等食品的权重自然都出现了下调。

此外,交通燃料价格的权重大约是1.89%,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油价和猪价涨了这么多,而CPI并没有爆棚。

目前CPI真正的权重项目,主要是居住和服务性项目,比如房租的占比是16.2%,教育服务占了9.78%,旅游占了3.87%。

在双减政策和疫情影响之下,这些权重项目的价格应该都是下降的,其对CPI的快速上升应该起到了很大抑制作用。

从这个角度上看,今年全年CPI保持在3%以内、从而为货币政策留出余地,应该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虽然猪价离历史高点还有较远距离,产能去化压力使周期反转还面临波折,企业利润也没有真正进入爆发性增长阶段,但是猪肉行业指数早在行业最困难的2021年7月就已见底,目前从底部已经上涨接近50%,其中一些具备成本优势的养猪新势力,比如巨星农牧,股价甚至已经创出历史新高。

猪肉股的行业起伏以及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揭示出一个朴素的投资哲理:当一个行业出现衰退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判断这是周期性的,还是趋势性的,因为背后代表着不同的投资逻辑。

如果只是由于供需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而带来的衰退,比如猪肉等传统养殖行业,以及新能源等具备巨大前景的新兴行业,那么在行业经历了漫长的低谷期同时伴随股价经历了大幅下跌的时候,就是长期投资者最好的时机。

不用去猜什么时候真正迎来拐点,需要的只是多一点点的耐心,等待周期的逆转和风口的到来。

如果是行业产品被时代逐渐淘汰,比如电视行业和普通的仿制药行业,或者行业饱和度已经非常高而导致的增长乏力,比如一些传统的家电行业等,即使估值跌到极低的位置,可能也会成为投资陷阱。

猪肉行业指数月线图,来源:同花顺

要说当下中国最热的行业,看看行业数据和股市盘面就知道,一定非新能源莫属。

巨大利益刺激之下,各路资本蜂拥而上,希望分享行业成长红利。其中不乏主业为养猪、地产、乳业的上市公司,也纷纷跨界入局,投资金额动辄就是几十亿元。

比较典型的是金刚玻璃,原来是做玻璃深加工的,属于房地产的下游产业,可是在房地产黄金年代,这家公司的表现也并不出色,近年来利润更是连连亏损,惨不忍睹。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公司的净资产只有2.78亿,却要投入44亿搞光伏,相当于加了15倍的杠杆,其转型的勇气确实不小。

可是,如果原先的主业都做不好,在巨头林立、竞争更加激烈的光伏领域,成功的概率能有多大呢?

金刚玻璃净利润走势图,来源:同花顺

回顾A股历史,跨界追热点其实一直是上市公司难以克制的执念,而背后隐藏的的风险,确实也值得警醒。

2008年前后,光伏同样进入一轮高峰时期,行业热度盛极一时,当时也有大批资本争相涌入,然而紧随其后的就是需求不畅和产能过剩,最终熬过漫长寒冬的只是极少数佼佼者和幸运儿,大批企业停工停产甚至倒闭。

2015年大牛市的时候,市场最大热点是互联网金融板块,行业内涨幅超过10倍的比比皆是,跨界互联网金融成为当年的潮流。

我印象很深的一家公司叫熊猫烟花,最初的主营业务自然是做烟花的,曾经是2008年奥运会和建国60周年的烟花供应商,属于行业中的龙头企业。

就是这种完全没有金融基因的传统企业,最终也耐不住寂寞,去做了P2P业务,并改名为熊猫金控,希望能彻底完成公司的转型。

可是,吃金融饭并不容易,行业寒冬之后,熊猫金控的p2p业务早已烟消云散,公司也因为连年亏损被ST。而目前支撑企业的主营收入,仍然来源于烟花业务,只不过从内销转向了出口贸易。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前几年医疗行业风光的时候,还有一堆跨界做医院的公司。

比如近日备受市场关注的览海医疗,原来是做航运的,密春雷入主后,逐渐转型成了医疗服务公司。依靠保险和地产等业务发家的密春雷,希望凭借自己的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能力,做大医院这棵摇钱树。

但是,民营综合医院的复杂性,或许超出了密春雷的能量范围,览海医疗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直至现在已经面临退市的尴尬命运。

当然,跨界转型多元化,也有靠谱的例子。

比如阿里做云计算业务、华为做手机业务,都属于重大的战略调整,最后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是这些巨头型公司的跨界,并不是荒废主业,而是在把主业做到极致以后的顺势而为。

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强大的品牌和渠道优势,有多年的人才和技术积累,而且账上货币资金动辄几千亿,资源整合的能力远非一般的中小企业能比。

从投资的角度上讲,如果一家公司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主业、从不跨界,反而是重要的加分项。

比如茅台,全部精力都在造酒,几乎不搞别的行业,营收99%以上都来自茅台和系列酒,甚至连研发也非常少。

为什么高端白酒是最好的生意之一,就是因为其需求稳定、竞争格局好、永续现金流、产品几乎不存在被替代和颠覆的风险。

主业极其稳固,自然就不会有太多跨界的冲动。

来源:市值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